My Blog
潘教授博客
回到经典
健康之路
请欣赏潘教授二胡室内乐
什么是经典中医?经典中医的四大经典理论是什么?
后世确认的四大经典,《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明确了经典中医的学科范围; 四大经典再加上易经,便形成以天地人为背景的、完整的经典中医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上天文物理学等现代学科,便有了以经典,易经,现代学科这三个互恰的理论支柱,从而成功建立了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四大经典为经典中医的学科范围,技术上,应当以调气为核心,其它技术可以用,当处于辅助地位。中医师应当主要做针灸,中药,而不是看风水,算命,起卦,念咒,当然也不应当开刀做手术。经典中医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应当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医院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设立相关课程。而其重要相关学科,也应当以宏观为主,如哲学,天文学,高等数学等。曾经与一位教授探讨这个问题,那教授说,作为个人,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但是,如果我这样申请课题就不会有经费,如果这样带研究生,学生就不会毕业。正因为科研方向错误,逼良为娼的科研体系,造成几个世纪的时间,人财物的浪费。
学中医不难,难的是找到真中医
学中医真的不难,难的是找到那条正确的道路。知其要者,一言以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曾经在母校给研究生做了一次讲座,题目是经典中医的学科定位,反应是:没听懂,听懂了也不信。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经典。更有人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听上去不错,可你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么,要想知道真伪,怎么也要研究一下经典不是?
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医问题上,科学主义与民族主义斗到今天,终于认识到中医实际上是超越科学的,按科学的框框来套中医,那活生生中医就会失去生命,如同大树变成根雕,形似而神不在。原来认为首先要抛弃的阴阳学说,近几年却成功指导了许多现代医学研究。毛主席说:“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同道们,任重道远,曙光就在前面。“今天的科学已经不是自然科学那一点东西,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我希望大家能用这样一个体系,去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或者这些学科的交叉。”-钱学森
医分三等,即良医、大医、圣医。“良医”重技,属于知识论,追求的是"真";"大医"重德,属于道德论,追求的是"善";"圣医"重道,属于本体论,追求的是"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重建天人合一的知识系统,全面提升医者的职业素养、道德修为,同时提升医生的审美素养,把医学升华为一种乐生的行为。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所指引的,就是由医入道的医圣之路。相信古人不欺,经典不虚,是学好中医的前提,也是最省力气、最直接的登堂入室之法。
经典有两者读法,一种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兰室焚香,带着敬畏、感恩的心去读;另一种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带着怀疑、批判的态度去读。后一种,不叫读经典,应当叫“蔑视古经,倾议前哲”。“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从古至今,成大医者皆熟读经典之人。读经典,不一定能成大医,但可以成为“明医”;不读经典,一定成不了大医,不成为“绝气危生”的下工,就算幸运的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下士闻道,大笑之”。古人不欺,经典不虚,要学好中医,学习经典是登堂入室唯一之法。
学中医有三难,一是难以相信古人的智慧;二是难以理解超出医学常识的疗效;三是难以找到那条正确的登堂入室之路。如果能突破这三难,中医就非常简单。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总结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生命的最高指导原则,落实在人体,“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由于“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又接着提醒,“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古人在当时的条件下,每一个字都要花气力传下来,怎么还非要以近乎诅咒的语言来警告不要改变中医的理论呢?答案就是,古人知道,他们传下来的,是中医的终极理论。理解古人的大智慧,对现代人来说,还真是一难。
“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渐变古制,以矜新创。”中医门派林立,入得庙门,却见不到真佛。“蔑视古经,倾议前哲,攻击同异,辩说是非。”一个更比一个牛,互相骂得狗血喷头,不知道谁对谁错。“门户既分,歧途错出,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学中医不难,但是要找到正路,比中大奖还难。“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自黄岐立法,定经脉,和药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二。于是有和、缓、扁鹊、文挚、阳庆、仓公之徒相继而起,各传其术,以博施当世,而方药至张仲景而立极。”那条学习中医的正路,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对于经典,“天下遵守,莫之或二”,遵守四大经典而已。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怎么让莘莘学子毕业后寻求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得到呢?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没摸到中医的皮毛。
现代人不服气,古人就那么聪明?如果不信,看看道德经,再想一下,你有本事用五千个字,从宇宙的产生,到人生哲理,说个清楚么?如果你还不服气,试一下不用文字,就把宇宙运行规律表达出来,而且让人看懂,传之后世。易经就是这样的符号系统,六十四卦,就是宇宙的密码。古人怎么知道宇宙的秘密的?我不敢说,因为不“科学”,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当今世界,“信”最难,最缺的,也是“信”,末法时代,人类正在丧失“信”的能力。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
“神”的意思,应当分两种,一个意思,神就是气血,“上守神者,守人之气血有余不足,可补泻也。”这里的神实际上讲的就是气血的有余与不足,就是气血的虚实,就是气血的补泻。另一个意思,就是精神层次的神,就是宗教的“神”。
历史上,中医两次把宗教的“神”排斥出去,第一次是医巫分家的时候,儒家盛行,中医从道医当中分离出来,称“儒医”;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取缔了各种会道门,以前称为“会所”,就是老百姓说的“跳大神”这一类,属于道教。中医是不会去做念咒,驱鬼,招魂这一类事情的。
中医以气为学科范围,不等于对形和神无能为力,气是形和神的桥梁,中医可以调神,也可以调形,但具体技术手段,当以调气为主,调形调神为辅。如果连气都看作是玄学,那还是去做西医,不要再做中医了。“气”是检验真中医和假中医的试金石,假中医是不会理解“气”的,“上守神”的调气技术,已经超出“粗守形”们的理解能力。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五脏六腑”为什么这么重要,需要以血为盟才传世呢?宇宙有序,由顶层向下,控制所有事物按自身规律发展。这个规律,就是双螺旋场规律,古人总结为太极规律。这个规律经过气化过程,体现在人体为气化的脏象系统,其模型就是河图。经典中医是气化医学,是天道在人体上的反应,天道变成人道的过程,就是气化过程,遵循五运六气形式。天有五运,源于五星,五星场的太过与不及,配有十天干;地有六气,源于月亮,月亮一年绕地十二周,配有十二地支。天气下降,生出地上五行以有五脏,地气上升成为三阴三阳以有六经。先有天五地六的理论模型,才有五脏六腑,六经分上下而有十二经络。五运六气又以五音为纲,更有“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六律又有六阳律,六阴律,阳律称“律”,阴律称“吕”,所以千字文中有“律吕调阳”一句。而律吕正好为十二,就是现在用的十二平均律的半音阶,合十二经,十二月,十二地支,也是五音调脉法“琴神”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天五地六”呢?自然数从一到十,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五为阳数之中,六为阴数之中,五、六古称“静数”,特点是其乘方的尾数仍然是其本身,岂非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乎?
ve.
灵枢为什么说“粗守形,上守神”呢?
灵枢为什么说“粗守形,上守神”呢?因为这个世界的本源就是“无”,老子说,“无生有”,所以,凡属于无形的,都高于有形的,有形的世界,是受无形的规律支配的。内经中有形的三焦,一腔之大府,到了难经,成了有名无形的原气之别使,这就是难经伟大之处;相对于西医的形,中医的气为无形,这是中医的伟大之处。君不见,人迎脉口,在针灵中成为无形,解决了千古技术难题,这是自洽体系的伟大之处。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悟道有四重境界,闻道,知道,见道,得道。始于经典,方为闻道;经典取效,进而知道;人天相参,才能见道;由医入道,方为得道。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即闻道的一个捷径;能用针灵、药精,可知“道”不虚了吧?看见双螺旋场,已经看见“道”了吧?什么算悟道呢?借用老子的说法:“悟可悟,非常悟”。
五大行星运行周期:水星 88日 金星 225日
火星 1年325日
木星 12年
土星 29.5年 如此说来,一个甲子,应当是土星转两周的时间,天干地支的各种排列组合都全了,《素问·天元纪大论》:“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中医的四个自信
中医的四个自信:1. 理论自信,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是中医的顶层设计,是中医的终极理论;2. 道路自信:相信按照中医特有的理论设计出的技术,在临床上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不需要依靠西医的诊断和技术而实现的;3. 制度自信:相信中医疗效评判标准,是在“气”的层面建立,用大数据的方法,用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research, RWR)取代随机对照试验(RCT),承认中医“个案有效”的数千年历史事实,中医是否有效,要由中医说了算,而不是由西医说了算;4. 文化自信:相信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优秀的,千年中医的发展,始终与传统文化相伴而行,文化自信,是上面三个自信的核心,中医必须回归经典,这是回复民族自信心的关键一步。中医现代化,不是用西医改造中医,而是从人类最先进的认识重新发现中医。中医亡,亡于思想。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理论都是其核心价值,如果中医改造成以西医理论为核心,那中医必然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一切发展,都必须在中医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否则就不是中医之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经典的,就越是现代的。
中医的“第一性原理
埃隆·马斯克是一个能同时跨越多个领域,并且每个领域都能做出颠覆性产品的企业家,涉及在线支付,无人汽车、超级隧道、太阳能、航天技术、火星移民。Zip2,Paypal,SpaceX,SolarCity,Hyperloop,TESLA等领域。在TED的采访中,他透露自己非常推崇的思维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翻译成中文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第一性原理又称“第一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与之相对的则是“经验参数”,经验参数是通过大量实例得出的规律性的结论。仔细研究下定义,你会发现“第一性原理”和与之相对的“经验参数”,其实是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演绎法与归纳法。现在用“第一性原理”来形容天才。 使用“第一性原理”的音乐家是莫扎特,莫扎特作曲,不需要修改,而且他宣称他的音乐“一个音都不多,一个音都不少”;使用“第一性原理”的科学家是特斯拉,他设计一个装置,不需要画图,而是直接买零件装配,然后零件一个都不多,一个都不少。使用“第一性原理”的画家是拉斐尔,做到一笔都不多,一笔都不少。中医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阴阳五行,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由道而术,不需要经验,直接指导临床实践。经典中医,可以做到一针不多,一针不少,一药不多,一药不少。
与同道讨论经络有没有实体结构
与同道讨论经络有没有实体结构:潘:经络就是气运动的轨迹,不可能有实体形式。同道:您的解释我也能够理解。不过,我有一个问题:牙齿是怎么生长并维护的,血管里没有牙齿生长的全部养分。从功能上看,经络应该对全身各器官提供维护的营养。潘:气的运行,虽然没用解剖结构,却有自身运行模式。经络就是这个模式的化身。人死无气,所以经络就消失了。同道:对。我有一个我自身体验的牙齿的故事,它让我感受到经络在物资层面的存在。几年前,我的一颗右上牙齿,从前面数带槽的第三颗,被骨头崩掉了,内侧一面,留下了牙面和剩下的三侧。夜里,我(那时没有学中医也没有练功,没有记时辰)感到有一股细细的射流从坏牙根流下,味咸。当时意识到这是身体想修复这颗牙,因为牙根在,牙体都在。但是因为内侧没有了,修复是不可能的了。就是说修复的管道存在。现在想想,它可能不是专门修复这颗牙的,而是每一颗牙都有这种管道,这也许就是经络?练功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长时间下视,左下眼眶痛,就注视左下眼眶,疼痛就转移到左上牙床,后来发现,左眼下框这一条线,整个对应左上牙床。所以,经络,被感知的运行的地方可能是一条线,它应该还存在着没有被感知的很多线。这可能就是古人说的络脉。从存在的角度来讲,经络物理上是存在的,其形态是气是液(营养液?),各个器官需要的营养液应该是不同的,气行血行,气应该是推动营养液运行的能量。作为物质形态的经络是存在的。否则如何解释五音对经络的作用。作用是通过结构产生的共振,所以可以作用到某个经络作用到上半部下半部。潘:那可以用风做比喻,风是有物质基础的,就是空气。但是,风有自己的运行模式,这个模式的背后是寒热,而寒热背后,是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我这里所说的风,可以理解为人体之气,经络好似风的痕迹,不可能脱离空气而存在,但是,空气本身,没有什么运动模式,有了模式,才有风。这个模式,古人就叫“道”。风虽然有物质基础,但是没有解剖结构,风的物质基础是空气,经络的物质基础就是气。同道:问题是,阴成形,成什么形。结构决定功能。人跟猴子都在风的场里,为什么人跟猴子不一样?这就是结构决定功能。潘:所有可以摸到的物品,都是气的化身。我倒是认为,功能决定物质,无生有。一般人都会想,因为这东西长这个样子,所以就有这个功能。不如说,功能的需求,要求物质长这个样式。所有物质,都应当服从道的需求,这就叫德。
论五音
音,通常称五音,即宫商角徵羽,排列起来,称为五声音阶。而“镜经”有“十音”篇所载:准甬宮商角徵羽穌,每一音分十分,正少众开判质虞加太上。律,通常称六律,律分阴阳,阳者为律,阴者为吕,故一共十二律,即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故千字文中,有“律吕调阳”之语。音律之间的关系,用现代乐理解释,七声音阶就是1234567,与五声音阶性质相同;十二律,就是键盘上十二个一组的黑白键,用CDEFGAB等表示。七声音阶建立在C上,称之为 C大调,建立在F上,称之为F大调,以此类推。同理,五声音阶可以建立在黄钟上,即黄钟为宫,五声音阶也可以建立在南吕上,即南吕为宫,以此类推。“镜经”说:“律之长短,舍之胜复也。胜者当其位,相司舍之音;复者应其位,相司舍之律。”波长所对应的律,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指标,胜和复。胜对应的是一音十分;而复对应的是黄钟、南吕等十二律。《灵枢·五音五味篇》:“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阳下,左商与右商,同左手阳明上,加宫与大宫同左足少阳上,质判与大宫,同左手太阳下,判角与大角同左足少阳下,大羽与大角,同右足太阳上,大角与大宫同右足少阳上,右征、少征、质征、上征、判征、右角、釱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角宫。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五音十气共55个音的系列
五音十气共55个音的系列,天地之数也,就是一个标准的量度。“音声之枢,权衡之器,气化之使”是递进的三重关系:音声之枢是说其属性,55个音是音声的55个关键位置,构成了一个网络来反映音声;权衡之器说其用法,有了55个音,就有了对比的标准,所有音声都可以用其来定位;气化之使说其之用,定位了音声,也就定位了气交之舍和气行之律。如果将脉视为琴弦,从关到寸,也有“滑音”,那就也可以分为十份,脉法即出。《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什么是“治节”?本科教材上说,“肺通过调控气、血、津液而起到调节全身生理活动的作用。”还是云里雾里的感觉。《扁鹊镜经》说,“脉之音者,经络内外治节之气也。” 音是音高,是单点的振动频率,而气是节点、比例。某个音高就对应着某个节点。所以自然的,脉之音,就对应了经络的某个节点。形象点说,经络就相当于古琴的琴弦,左手按在琴徽上面,就有了音高。之后,需要用右手拨弦,就是息,息可以发出声音,“人之息者,脉动之司”。虽然可以发音,但是还需要有节奏,“人之音者,息动之律”。肺是气循环的动力器官,肺有节奏的一呼一吸,这就是“治节”,就是控制节律。所以,才有下文:“肺司呼吸,气之橐籥也,朝会百脉,治节出焉。”“血之府、气之道者,脉焉。脉之仑,呼吸也。脉之气,血载也。脉之道,气行也。其可度量者,骨度之分,皮部之位也。”这个脉应当是经脉里的血脉,而“其可度量者,骨度之分,皮部之位也” 则是指出血脉中可以用来度量的部位,也就是气口脉。扁鹊总结道:“闻其呼吸音声,乃知其气往来吉凶者,圣道之大业焉。”这应当是扁鹊脉法的技术核心。一句话总结:肺主治节,就是肺通过呼吸,控制气循环的节律的功能。如果有人问,你善于治什么病?我会说,不知道。反过来问,你不能治什么病?我也不知道。因为“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只有不可治之人”。我的真实感觉,治什么病都有思路,就是阴阳五行。人在三界内,都在五行中。人间任何症状,任何疾病,都不离阴阳五行。那就什么病都能治好了呗?那也不一定。好医生的前提,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用正确的技术,还得有好的患者,好的医患配合。预后涉及的因素太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双盲实验,那是真“盲”。
“扁鹊镜经”中“揆度”篇中有云:“音律候舍,揆度之道焉。”揆度就是脉法,与音律相结合,用来做气的测量。音,通常称五音,即宫商角徵羽,排列起来,称为五声音阶。而“镜经”有“十音”篇所载:准甬宮商角徵羽穌,每一音分十分,正少众开判质虞加太上。律,通常称六律,律分阴阳,阳者为律,阴者为吕,故一共十二律,即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故千字文中,有“律吕调阳”之语。音律之间的关系,用现代乐理解释,七声音阶就是1234567,与五声音阶性质相同;十二律,就是键盘上十二个一组的黑白键,用CDEFGAB等表示。七声音阶建立在C上,称之为 C大调,建立在F上,称之为F大调,以此类推。同理,五声音阶可以建立在黄钟上,即黄钟为宫,五声音阶也可以建立在南吕上,即南吕为宫,以此类推。“镜经”说:“律之长短,舍之胜复也。胜者当其位,相司舍之音;复者应其位,相司舍之律。”波长所对应的律,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指标,胜和复。胜对应的是一音十分;而复对应的是黄钟、南吕等十二律。
论自洽体系(一)
“灵枢终始第九”有言:“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平脉,辨气论治,就是替天行道,是中医的最高境界。脉不平而有症状即是病,无症状即是未病。把脉调平,曰“气至”。有病治病,无病则治未病。“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辨气论治是经典中医的精髓,也是与现代中医的根本区别。张仲景采用汤液经中的经方,纳入内经中三阴三阳体系,著成伤寒论,先被称为亚圣。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创造性的工作,不在于创建经方,不在于创立三阴三阳,而在于创建了一个体系。虽然也有说仲景抄袭杂音,但瑕不掩瑜,仲景学术地位不但没有打折扣,反而成了医圣。仲景既然可以成就,吾辈自当可以仿效。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就是这样的尝试。体系中所有基本知识都是现成的,没有任何发明创造,没有哪个是我的。属于我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洽体系。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建立,首先启迪于终极理论的四大经典,感恩许多先辈实践,让我获得相信古人的信心。哲学上,遵循气的一元论的三分法。技术上,脉法直接来自于难经,形成完整的难经自洽体系脉法,针法、药法为于汤液经图的具体应用,如果哪门哪派认为是你家独有之技术,只要你说,我就愿意拱手相让。不为大医,必为心胸最宽之医。中医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没有哪个是我创造,我愿意做一条线,躲在这些明珠的背后,将这些明珠穿成美丽的项链。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建立纯属偶然
因为我从来没有建立什么体系的想法,天命之年回头一看,原来多年的沉积,零零散散,看似无关,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这个体系的建立需要哪些条件呢?1. 基本信息的收集和积累,包括中医经典,中外哲学,边缘学科,天文,物理,数学等;2. 找到这些学科的交汇点作为自洽体系基础,即双螺旋场这个宇宙母系统;3. 借鉴古今同道的临床经验及思考,省去大量重复实践的时间;4. 发达的网络资讯,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5. 语言能力,包括中文,英文,古汉语等;6. 强大的思辨能力与整合能力;7. 再加一点运气与恒心。我的经历,恰好满足了这些条件,学过中医、西医,搞过科研、教学、临床,掌握外语,音乐,都派上了用场,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加拿大的纯中医环境中行医。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自普及以来,理论上尚未遇到挑战,自洽体系为什么这样强大?
一个理论在现有认知尺度下,如果可以自洽、他洽、续洽,那么当前这个理论体系就正确。在没有被证伪,被颠覆之前,它就是最好的理论。
自洽:就是按照现在人类的思维水平,没有发现它内部的逻辑矛盾;
他洽:可以解释现在人类知识总量当中发现的事实;
续洽:就是这个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的新知识,新事实可以放到这个理论体系当中加以解释。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满足自洽、他洽、续洽:内部自洽;与天文学、哲学、数学和其它现代学科他洽;这个体系是开放的,可以不断吸收和容纳新知识,新技术。“自洽”的意思就是“自圆其说”,一个体系自洽了,其正确性是不需要其它学科来证明的。比如数学就是一个自洽体系,其正确性是不需要物理学等学科来证明的一样。经典中医原本就是自洽体系,被后人改不自洽了。我的工作,就是恢复其自洽性。自洽自洽,一统天下,他洽续洽,世界一家。
汤液针法目前普及迅速,是因为它思路清晰,方法简单,是经过最大限度简化的结果。这个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找独处藏奸之处,太过实为浮取太过,不及实为沉取不及。那如果浮取不及或者沉取太过该如何处理呢?汤液针法的升级版已经完成,称之为“阴阳汤液针法”。其理论源于难经,技术来自于脉经,与老汤液针法和终始针法在技术和理念上完美自洽。
自洽体系脉法源于难经,追求以下目标:1. 好学,短时间可以学会,不用几年或者更多时间的摸索学习;2. 客观,不需要猜,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模棱两可;3. 可以直接指导临床,为用药用针提供依据,也可以为疗效提供评判标准。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发现,脉中的逻辑比手感更重要,手感不是一时之功,而逻辑则人人可知,脉诊是可以速成的,关键在于明了脉中逻辑,命名为逻辑脉法以区别于其它脉法。
逻辑脉诊中逻辑一例:“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沈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这背后的逻辑是脉和症之间是互相参考的关系,如果脉症不符,当用五行生克关系判断预后。依此而言,“舍症从脉,舍脉从症”之说,未得经旨。脉症都是客观存在,为什么要舍呢?是因为不懂其中的逻辑。
有人说我讲课不谦虚,其实是误解,我不是张狂之人,我是在替古人霸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不变,道亦不变,一言九鼎,至今未改。你看到谦虚了么?耶稣告诫他的信徒,上帝喜欢谦卑之人,但他自己却说,“我就是道”。你看到耶稣谦虚了么?科学很谦虚,可以证伪,可以改,至今改个没完,因为它充满了错误,不得不谦虚。
我一般很少发自己病例,昨天偶尔发了一个,引起大家的讨论。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解决人迎脉口的技术问题。“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这个人迎脉口的技术问题曾经困扰我很久,请教过专家,回答是“多摸”,后来再问,就是“仔细再摸”。我曾经说过,颈动脉和挠动脉没有可比性,即使硬性对比,也不可能客观比出一、二、三盛。此言一出,又受到专家训斥,直到如今,未能得到专家真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技术,而且要求也不同。我的要求,必须客观,易学。最慢一天可以上手,而且,摸脉的人之间可以达到共识,不能一人摸一样。人迎脉口如何定位,各有方法,不管什么方法,最终要实现灵枢的思想,也就是辨阴阳之多少。具体技术环节已经争论很久了,如同三焦是否有形的争论,必须再升华一个层次才可以解决。目前人迎脉口的方案不少,但没有一个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对于其它方案,首先我自己就掌握不了,所以,另辟蹊径,扩大概念,虚化部位,凡是阳脉皆为人迎,凡是阴脉皆为脉口。称终始脉法,思想源于灵枢第九,称为“逻辑脉法”,不再纠结人迎、脉口在什么地方这样的问题。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道术并行,所谓道无术不走,术无道不久。以调脉为主线,脉调气治,一脉相承。术为“针灸药琴”,道为“灵魂精神”,而有针灵属金、艾魂属火、药精属木、琴神属水,脉居中属土,是土灌四方,五项技术构成完美河图布局,成为“辨气论治”的技术体系。
灵枢五音疗法与目前流行的音乐疗法相似而有不同,音乐疗法需要旋律,急则阳,缓则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五行则用音色来表达,另五情用音乐来调,古典现代,浪漫忧伤,错综复杂。五音疗法,以调脉为目的,律吕调阴阳,以音带针,经络定位,不需要固定旋律。乐曲名可分为“左寸不及曲”、“右尺太过曲”......
灵枢五音疗法称“琴神”,以律动调脉,似水波动,故在自洽体系的技术中五行属水。古时“声”“音”有别,声是用耳朵听的,音是引起气震荡的频率,所以,琴神称“五音疗法”,而不是“五声疗法”。灵枢记载此法久矣,然史上未见会此五音调脉绝技者。
“肺朝百脉”出自《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后来《难经》以此为理论依据,发展为的“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肺是气循环的动力器官,“脉”即经络,为气循环的通道,气按照双螺旋方式运行于周身,其状态直接反应在肺经之寸口,治疗当“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有针灸师提问,调脉果真可以治病么?提这样的问题者,不乏高学历,执业时间长的人。针灸调脉思想来自于灵枢,是灵枢的精髓。接受这个思想与否,本质是信不信古人,信不信经典,要不要坚持以“气”为核心的问题。灵枢是针灸的圣经,针灸师怀疑灵枢,和基督徒怀疑圣经没什么区别。如果怀疑、质疑圣经,还当的什么基督徒啊?曾经参加过脉诊学会的工作坊,见识到许多高手,也了解了他们的基本思路。但是技术上我没办法掌握。后来就追本寻源,潜心研读难经。发现难经框架大,简明,技术简单,不需要研究二十八脉,可直接用于临床,现在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脉法,最终全面回归难经。
学过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学员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个体系最精华的部分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例如“终极理论”、“由道而术”、“经典自洽”、“辨气论治”、“逻辑脉法”、“大数据中医”等等。而技术部分,正如美国加州的门爱德医师所言:“针法,只不过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小学生练习题。”同在加州的陆飚医师在体会针灵以后也说:“如果大家都能重复潘老师的方法和效果,那将会是对针灸理论一次革命性的发展,历史意义深远,远超一切有效治疗某些疾病的术的层面的任何理论”。体系建立,思想形成,我的任务也算完成,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思想定会借助针灵、药精的翅膀,翱游四方。
在美国加州的杨长青同学同桌闻听微信讲座后大作: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源于上天,终极之理。
古有天文,总为背景,易经命理,象数彰显,
调气为先,治疗之机,诊脉终始,气机了然。
医疗大法,汉唐居巅,自然之序,理论终极。
宇宙之初,混沌一团,爆成气,始成螺旋,
先圣感悟,河图洛书,洛书阴阳,河图五行。
天左地右,宇宙旋空,歃血立誓,万世之功,
科学证伪,枉费其功,顺应自然,真气一生。
仰观天象,北斗居中,七星璀璨,奉为帝星,
帝车旋转,帝星永恒,周而复始,年代流经。
阴阳应象,五行应星,东西南北,中者中庸,
五行方位,阴阳时空,不及太过,病厄乃生。
世人噩噩,难解真经,古之明理,置若罔闻,
大道至简,数语成文,点破天机,遂得龟镜,
再闻大道,诚惶诚恐,英雄无泪,难遇知音,
略识一二,感恩在心,古有扁鹊,今有潘兄。
几句话说完经典中医自洽体系: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可以言说的,那可言说之道,是什么呢?就是那立体的、动态的太极-双螺旋。
双螺旋天左旋,地右动,是为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气节律源于五星,地气节律源于月亮;
天五地六,五为阳数的中数,六为阴数的中数,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气下降化为地上五行,地上六气上升化为三阴三阳,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形成五运六气;
五以河图为纲而有天干,六以洛书为纲而有地支,用来计算气交的天地之气的组合,而有六十甲子的四季物候节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间之法成,天地之气的规律,气化成人体的规律,故有五脏六腑;
天道规律演变成人道规律的过程称之为气化,研究气化的学科,称之为运气学。
天道易经,运气学,经典中医就形成天地人为背景的系统医学,这就是经典中医的理论框架。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由道而术,根据双螺旋之道,设计出针灵、艾魂、药精,琴神之调气之术,自洽在这个双螺旋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以天地人为架构的系统医学。
有学者需要调脉治疗腰痛的病例,我随机信手拈来20个。刚刚拿出来,已经对针灵有相当了解的医师,仍然感到震撼:原来腰痛是可以这样治的?
连腰上什么问题都没搞清楚,怎么就这样治好了呢?其实不奇怪,发明CT的人,需要了解解剖学么?落实在医学上,很多人就是转不过来这个弯。
所有人都承认,讲中医就必须讲气,但是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现代中医就说一套做一套,口中说的是气,实际做的和气什么关系都没有。
这怪不得个人,是中医教育出了问题。当初我们都是被这样教育出来的。现在有了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气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而且学会调脉绝技时间不长。如果有缘接触到经典中医自洽体系,还选择说一套做一套的去搞中医,那只能怪无缘得见中医之真谛了。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脉法有三个层次,汤液脉法,终始脉法,五脏脉法,脉诊要素每次增加一对,既大小(沉浮)、缓急、滑涩。
脉法与针药结合,就形成三个技术体系,每个体系包括脉法、针法、药法,形成汤液体系、终始体系、五脏体系。这就是教学中分初级、中级、高级的依据。有学者需要调脉治疗腰痛的病例,我随机信手拈来20个。刚刚拿出来,已经对针灵有相当了解的医师,仍然感到震撼:原来腰痛是可以这样治的?
连腰上什么问题都没搞清楚,怎么就这样治好了呢?其实不奇怪,发明CT的人,需要了解解剖学么?落实在医学上,很多人就是转不过来这个弯。
所有人都承认,讲中医就必须讲气,但是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现代中医就说一套做一套,口中说的是气,实际做的和气什么关系都没有。
这怪不得个人,是中医教育出了问题。当初我们都是被这样教育出来的。现在有了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气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而且学会调脉绝技时间不长。如果有缘接触到经典中医自洽体系,还选择说一套做一套的去搞中医,那只能怪自己无缘得见中医之真谛了。
经言:“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赤道边上南北半球的水流旋转方向试验的视频,网上有多个,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有人觉得结果不可信,认为是两个盆的设计不同有关。于是我又找到一个视频,试验的人手中用的是一个盆,结果仍然一样。水流旋转方向的问题,其实是系统性的,要从天地人整个大系统来考虑。北半球,天空逆时针旋转,靠近地面的高压气流、洋流,都是顺时针旋转,符合“天左旋,地右动”的双螺旋模式;而南半球,天空顺时针方向旋转,高压气流、洋流,都是逆时针旋转,与北半球完全相反。中国古人规定,北部天空为上,大地为下,得出“天左旋,地右动”的结论。这是系统性结论,局部细节的不同,并不影响这个结论。所以,不管水流试验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这个结论。“天之气既人之气”,人体气的运转方式,是与自然界的方式相同。人分阴阳,男女相对,正好为一个浑沌地球。男为阳,女为阴;男为天,女为地;男为北,女为南;男女与天地系统规律相同,都是“天左旋,地右动”的双螺旋模式。人体气的旋转方向,男女相反,这就是“男左女右”的实质。
“天左旋、地右动”,科学可以解释,但科学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个世界一定是这样的模式。解释为什么,要从系统性来分析,找出背后的支配规律,那就是“道”。有论文从解剖学角度解释人溺水的现象,男背朝天,女腹朝天,认为是脂肪分布的原因。但为什么男女脂肪的分布一定是这样的,没办法解释。从系统性上看,《类经》说“男背为阳,女腹为阳”,这才是其真正的原因。《周易參同契》曰:“男生而伏,女偃其躯, 秉乎胞胎,受炁 之初, 非徒生时,著而见之, 及其死也,亦复效之,此非 父母教令使然。 本在交媾,定置始先。” 说的就是,男孩出生时就是背朝天,女孩出生时就是腹朝天,而且生死皆然。再看《类经》:“《圣济经》曰:天之德,地之气,阴阳之至和,流薄于一体,因气而左动则属阳,阳资之则成男;因气而右动则属阴,阴资之则成女。是以胎有男女,则成有迟速,体有阴阳,则怀有向背,故男动在三月,阳性早也;女动在五月,阴性迟也。女胎肖母而怀,故母子腹软;男胎面母而怀,故母之腹硬。此皆得理之谈,所当察也。”男胎儿面对母亲,女胎儿面对母亲腹前。这都是出于阴阳的系统性原因,然而,从科学解释就是高大上,从阴阳解释就是糟粕,文化不自信的典型表现。
我曾经总结过,学习《伤寒论》,有三个层次:方证对应,辨证论治,辨气论治。刘渡舟说:“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医坛学子,无不一口同音,攻读其辨证论治而已矣。对此,余大声疾呼,是则是矣,论其义则隘矣,犹未尽仲景之传也。我认为证之微妙之处,则在于“机”。何谓机?事物初露苗头的先兆,也叫机先,《辨奸论》则叫“见微知著”。中医学亦不能例外。所以,《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精粗之别,不得混为一谈。”由此可以看出,刘老把学习《伤寒论》分为两个层次,即辨证论治和辨机论治,另外还有一个刘老没提,就是方证对应。如胡希恕所言:“六经之名本可废”。所谓方证对应,就是不用费心去搞什么六经辨证,只要有症状,对号入座地开经方就行。可见,刘老把“辨证论治”提高了一个层次,胡老把“辨证论治”降低了一个层次。“辨机”,辨的什么机?就是气机。所以,我称之为“辨气论治”。如何辨气?“观其脉证,随证治之”。《伤寒论》的精髓,就是言不离脉证:太阳病脉症并治,少阳病脉症并治,阳明病脉证并治……。有了脉证并治,才能做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是一个主症,加脉诊,就可以精准使用经方。如果没有脉诊,单凭主症,怎么能做到辨证论治呢?那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对症治疗,走的自然是方证对应的路子了。宋版《伤寒论》,开篇是“辨脉法”,然后是“平脉法”,然后是“伤寒例”。前两篇是辨人体之气机,后一篇是辨天地之气机。张仲景为医圣,理论创新,是参照内经运气篇,创造了六经辨证体系;技术创新,就是把脉法系统性地纳入经方的六经辨证,言不离脉证。而当今本科教材,开篇的三篇全部删除。目前方证对应大行其道,《伤寒论》的层次,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用脉指导用药,其技术称之为“药精”,就是中药的辨气论治。《辅行诀》中有设计出来的完整的大小补泻方系列,可以用来调脉。用脉来指导大小补泻方的临床应用,就是“药精”。其实,就是参照张仲景的思路,将《辅行诀》的辨证论治,提高到辨气论治层次。只讲大小补泻方,不讲脉的,就是辨证论治层次的《辅行诀》。从这个意义上讲,“药精”的现实意义,就是弥补了现在缺失的《伤寒论》的辨气论治,又简化了“观其脉证”的技术环节。
《伤寒论》言不离脉证,《伤寒论》之前,多言证,少言脉,张仲景首次系统性把脉法引入经方,脉证是《伤寒论》最精华的部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难经》中有完整的四诊体系,逻辑清楚,方法简单,客观标准,可以定独处藏奸,一脉为十变。古代圣人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实现“脉”与“症”无缝对接,针药与脉证无缝对接,可以诊断何脏为病,传自何脏,受于何邪。最关键的,可以与大小补泻方无缝对接,形成《辅行诀》脉证并治体系,也使得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药精”技术更上一层楼。根据脉而“知犯何逆”,根据症选择大小补泻方而“随证治之”。由此而产生的针法,可以命名为“十变针法”。上周末在经典中医学堂,首次给学员们讲授了基于《难经》和《辅行诀》而建立的脉证并治诊疗技术。最近看到一位学者发的视频,认为辅行诀是汤液经法的正传,伤寒论把汤液经系统搞乱了。我认为不是伤寒论把汤液经搞乱,而是伤寒论本身逻辑就不够简明清楚。张仲景也没打算让他人搞清楚,“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让后学自己揣测,结果各说一套,纷纭扰乱,不能自洽。也有人索性摒弃伤寒论全部理论,只搞“方证对应”。从辅行诀来看,汤液经没有完整的脉诊体系,伤寒论有脉诊体系,第一次有了完整的“脉证并治”体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深挖伤寒论的“脉证并治”,脉诊提高到比“证”还重要的的位置,追求“平脉辩证”,单凭脉象就可以给出经方。笔者认为,单凭脉象给出经方是有可能的,药精就是这种尝试。与症状相结合,形成简明扼要的脉证体系,也是可以的。药精体系采用难经症状系统,已经设计出针药并行的脉证并治技术体系。逻辑清楚,技术简明。在汤液经法框架下,实现了张仲景的设想。
测试人工智能,题目: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文章。“中医是有道而术的医学,道为体,术为用;道是虚,术是实;道是极度的抽象;术是非常的具体。体指导用,虚指导实,抽象指导具体。由道而术,就是先知后行,就是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