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神》是以《灵枢》五音理论为指导的古琴、古筝调脉法。琴神之理法,尽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五音五味》的题目,已经透露玄机。二十五为五行互含之数,五音与五味并提,是谓音可代药,音药是也。然而,《灵枢》之五音,文如天书,甚是难解。聪明如御医黄元御也只好叹之曰“难可强解”。

欲将《灵枢》五音技术落地,需要知晓古代音律、历法、针灸、药石,脉法,并深谙阴阳五行之道,另加机缘所凑,方有可能。所以千年以来,五音调脉古法已经失传,只存在于古籍之中。

灵枢五音疗法与目前流行的音乐疗法相似而有不同,音乐疗法需要旋律,急则阳,缓则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五行则用音色来表达,另五情用音乐来调,古典现代,浪漫忧伤,错综复杂。《灵枢》五音疗法,以调脉为目的,律吕调阴阳,以音代针,以音为药,脉象已定,经络定位,则五音逻辑关系确立,自成旋律。

灵枢五音疗法,潘晓川教授称之为“琴神”,以律动调脉,似水波动,故在自洽体系的技术中五行属水。《灵枢》记载此法久矣,然史上鲜有会此五音调脉绝技者。潘晓川教授关于《灵枢》五音理论与技术,已经发掘多年。2024年琴神音乐的写作,录制工作已经完成,随着经典中医脉诊仪的研制成功,琴神的技术环节已经形成闭环。

虽然称“灵枢五音理论”,其实已经和《素问》、特别是运气七篇大论、相贯通。曾把“火韵”用来抗疫,收到很多反馈,引起气化反应,并伴随生理性反应。随后用来测试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以及抑郁症等精神方面失调,均获令人鼓舞的结果。


琴神是以《灵枢》五音理论为指导的古琴、古筝调脉法。琴神之理法,尽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五音五味》的题目,已经透露玄机。二十五为五行互含之数,五音与五味并提,是谓音可代药,音药是也。然而,《灵枢》之五音,文如天书,甚是难解。聪明如御医黄元御也只好叹之曰“难可强解”。

欲将《灵枢》五音技术落地,需要知晓古代音律、历法、针灸、药石,脉法,并深谙阴阳五行之道,另加机缘所凑,方有可能。所以千年以来,五音调脉古法已经失传,只存在于古籍之中。

灵枢五音疗法与目前流行的音乐疗法相似而有不同,音乐疗法需要旋律,急则阳,缓则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五行则用音色来表达,另五情用音乐来调,古典现代,浪漫忧伤,错综复杂。《灵枢》五音疗法,以调脉为目的,律吕调阴阳,以音代针,以音为药,脉象已定,经络定位,则五音逻辑关系确立,自成旋律。

灵枢五音疗法,潘小川教授称之为“琴神”,以律动调脉,似水波动,故在自洽体系的技术中五行属水。《灵枢》记载此法久矣,然史上鲜有会此五音调脉绝技者。潘晓川教授关于《灵枢》五音理论与技术,已经发掘多年。2024年琴神音乐的写作,录制工作已经完成,随着经典中医脉诊仪的研制成功,琴神的技术环节已经形成闭环。

虽然称“灵枢五音理论”,其实已经和《素问》、特别是运气七篇大论、相贯通。曾把“火韵”用来抗疫,收到很多反馈,引起气化反应,并伴随生理性反应。随后用来测试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以及抑郁症等精神方面失调,均获令人鼓舞的结果。


潘教授40分钟《琴神》讲座视频

左边视频是潘教授

五音疗愈的音乐样版

请试听

这个视频是潘教授

五音疗愈的音乐样版

请试听

潘晓川教授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为弘扬经典中医

传扬中国文化

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联合国演讲

哈弗大学演讲

经典中医普及

广东省医院临床教学

经典中医讲学

天道易经讲学

经典中医针灵培训

经典中医讲学

加拿大麻省总医院讲学

讲课时的精气神

曾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聘专家

有更多的资料

不一一列举
过去十年,走遍世界各地,为弘扬经典中医和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潘晓川教授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为弘扬经典中医

传扬中国文化

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联合国演讲

哈弗大学演讲

经典中医普及

广东省医院临床教学

经典中医讲学

天道易经讲学

经典中医针灵培训

经典中医讲学

加拿大麻省总医院讲学

讲课时的精气神

曾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聘专家

过更多的资料不

一一列举
过去十年,走遍世界各地,为弘扬经典中医和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治疗师以及患者的反馈

我们有很多的让人惊奇的反馈,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治疗师以及患者用琴神音乐的反馈

潘教授的学生用针灵,药精,艾魂的反馈

潘医生的

针灵技术

真是太神奇了!(必看视频)

一位耳聋长达13年的医生,在接受了潘医生学生的治疗后,奇迹般地恢复了听力。

经过仅仅

四次针灵技术

的治疗,这位患者居然能够再次听见声音。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4o

以下是潘医生的学生在学习【针灵】技术后不久取得显著成果的案例。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在过去十年的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潘医生的针灵技术令人惊叹!

潘医生的一位学生在学习针灵技术后不久,治疗了一名男性患者。针刺后仅五分钟,患者感到全身发热,并体验到气的逆时针旋转。


潘医生的针灵技术令人惊叹!

潘医生的一位学生为一位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治疗。针刺仅五分钟后,患者即可左右转动颈部,并感受到温暖感遍布全身,伴随着气的流动。


潘医生的针灵技术令人惊叹!

潘医生的一位学生为一位抑郁症患者进行了治疗。针刺后,患者感受到全身温暖,并体验到愉悦的情绪。同时,她还能清晰地描述气流运行的路径


潘医生的针灵技术令人惊叹!

潘医生学生的一位患者在针刺后描述了气流以螺旋形旋转的感受。

潘教授的学生用针灵,药精,艾魂的反馈

潘医生的

针灵技术

真是太神奇了!(必看视频)

一位耳聋长达13年的医生,在接受了潘医生学生的治疗后,奇迹般地恢复了听力。

经过仅仅

四次针灵技术

的治疗,这位患者居然能够再次听见声音。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4o

以下是潘医生的学生在学习【针灵】技术后不久取得显著成果的案例。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在过去十年的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潘医生的针灵技术令人惊叹!

潘医生的一位学生在学习针灵技术后不久,治疗了一名男性患者。针刺后仅五分钟,患者感到全身发热,并体验到气的逆时针旋转。


潘医生的针灵技术令人惊叹!

潘医生的一位学生为一位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治疗。针刺仅五分钟后,患者即可左右转动颈部,并感受到温暖感遍布全身,伴随着气的流动。


潘医生的针灵技术令人惊叹!

潘医生的一位学生为一位抑郁症患者进行了治疗。针刺后,患者感受到全身温暖,并体验到愉悦的情绪。同时,她还能清晰地描述气流运行的路径


潘医生的针灵技术令人惊叹!

潘医生学生的一位患者在针刺后描述了气流以螺旋形旋转的感受。

联系我们

email: [email protected]

My Blog

The path to wellbeing

潘教授博客

回到经典

健康之路


什么是经典中医?经典中医的四大经典理论是什么?


经典中医特指以中国古天文学为背景,以易经为哲学基础,以象数思维为特点,治疗上以调“气”为核心,以脉诊为重要诊断手段,汉唐时代发展到顶峰的独特医疗体系,经典中医是以自然界恒定现象为公理,根据象数规律进行推演运算所形成自洽的系统医学。中医经典是中医当中不可更改的理论内核,它来自于自然界的公理,是中医的规矩,是中医的源代码。中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中医的经典传统。这种继承和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科学去印证、曲解中医经典中的某些文句,也不是用中医经典传统来同化现代科学内容,而是在防病治病、探索人体奥秘这个大前提下根据时代的要求来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适用范围。大凡一门学科都有一些信念与观念,若要成为可靠的知识就必须加以证明,但“经典”则无待验证而是为其他信念提供依据。换言之,有些知识(例如“经言”)比另外一些知识( 经验等)更具有根本的意义。中医经典是权威性的,是不容批评或者否定的学问,人们只能尊重、接受或为它作见证。

后世确认的四大经典,《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明确了经典中医的学科范围; 四大经典再加上易经,便形成以天地人为背景的、完整的经典中医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上天文物理学等现代学科,便有了以经典,易经,现代学科这三个互恰的理论支柱,从而成功建立了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四大经典为经典中医的学科范围,技术上,应当以调气为核心,其它技术可以用,当处于辅助地位。中医师应当主要做针灸,中药,而不是看风水,算命,起卦,念咒,当然也不应当开刀做手术。经典中医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应当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医院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设立相关课程。而其重要相关学科,也应当以宏观为主,如哲学,天文学,高等数学等。曾经与一位教授探讨这个问题,那教授说,作为个人,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但是,如果我这样申请课题就不会有经费,如果这样带研究生,学生就不会毕业。正因为科研方向错误,逼良为娼的科研体系,造成几个世纪的时间,人财物的浪费。

学中医不难,难的是找到真中医


学中医真的不难,难的是找到那条正确的道路。知其要者,一言以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曾经在母校给研究生做了一次讲座,题目是经典中医的学科定位,反应是:没听懂,听懂了也不信。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经典。更有人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听上去不错,可你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么,要想知道真伪,怎么也要研究一下经典不是?

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医问题上,科学主义与民族主义斗到今天,终于认识到中医实际上是超越科学的,按科学的框框来套中医,那活生生中医就会失去生命,如同大树变成根雕,形似而神不在。原来认为首先要抛弃的阴阳学说,近几年却成功指导了许多现代医学研究。毛主席说:“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同道们,任重道远,曙光就在前面。“今天的科学已经不是自然科学那一点东西,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我希望大家能用这样一个体系,去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或者这些学科的交叉。”-钱学森

医分三等,即良医、大医、圣医。“良医”重技,属于知识论,追求的是"真";"大医"重德,属于道德论,追求的是"善";"圣医"重道,属于本体论,追求的是"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重建天人合一的知识系统,全面提升医者的职业素养、道德修为,同时提升医生的审美素养,把医学升华为一种乐生的行为。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所指引的,就是由医入道的医圣之路。相信古人不欺,经典不虚,是学好中医的前提,也是最省力气、最直接的登堂入室之法。

经典有两者读法,一种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兰室焚香,带着敬畏、感恩的心去读;另一种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带着怀疑、批判的态度去读。后一种,不叫读经典,应当叫“蔑视古经,倾议前哲”。“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从古至今,成大医者皆熟读经典之人。读经典,不一定能成大医,但可以成为“明医”;不读经典,一定成不了大医,不成为“绝气危生”的下工,就算幸运的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下士闻道,大笑之”。古人不欺,经典不虚,要学好中医,学习经典是登堂入室唯一之法。

学中医有三难,一是难以相信古人的智慧;二是难以理解超出医学常识的疗效;三是难以找到那条正确的登堂入室之路。如果能突破这三难,中医就非常简单。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总结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生命的最高指导原则,落实在人体,“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由于“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又接着提醒,“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古人在当时的条件下,每一个字都要花气力传下来,怎么还非要以近乎诅咒的语言来警告不要改变中医的理论呢?答案就是,古人知道,他们传下来的,是中医的终极理论。理解古人的大智慧,对现代人来说,还真是一难。

“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渐变古制,以矜新创。”中医门派林立,入得庙门,却见不到真佛。“蔑视古经,倾议前哲,攻击同异,辩说是非。”一个更比一个牛,互相骂得狗血喷头,不知道谁对谁错。“门户既分,歧途错出,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学中医不难,但是要找到正路,比中大奖还难。“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自黄岐立法,定经脉,和药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二。于是有和、缓、扁鹊、文挚、阳庆、仓公之徒相继而起,各传其术,以博施当世,而方药至张仲景而立极。”那条学习中医的正路,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对于经典,“天下遵守,莫之或二”,遵守四大经典而已。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怎么让莘莘学子毕业后寻求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得到呢?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没摸到中医的皮毛。

现代人不服气,古人就那么聪明?如果不信,看看道德经,再想一下,你有本事用五千个字,从宇宙的产生,到人生哲理,说个清楚么?如果你还不服气,试一下不用文字,就把宇宙运行规律表达出来,而且让人看懂,传之后世。易经就是这样的符号系统,六十四卦,就是宇宙的密码。古人怎么知道宇宙的秘密的?我不敢说,因为不“科学”,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当今世界,“信”最难,最缺的,也是“信”,末法时代,人类正在丧失“信”的能力。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


“神”的意思,应当分两种,一个意思,神就是气血,“上守神者,守人之气血有余不足,可补泻也。”这里的神实际上讲的就是气血的有余与不足,就是气血的虚实,就是气血的补泻。另一个意思,就是精神层次的神,就是宗教的“神”。

历史上,中医两次把宗教的“神”排斥出去,第一次是医巫分家的时候,儒家盛行,中医从道医当中分离出来,称“儒医”;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取缔了各种会道门,以前称为“会所”,就是老百姓说的“跳大神”这一类,属于道教。中医是不会去做念咒,驱鬼,招魂这一类事情的。

中医以气为学科范围,不等于对形和神无能为力,气是形和神的桥梁,中医可以调神,也可以调形,但具体技术手段,当以调气为主,调形调神为辅。如果连气都看作是玄学,那还是去做西医,不要再做中医了。“气”是检验真中医和假中医的试金石,假中医是不会理解“气”的,“上守神”的调气技术,已经超出“粗守形”们的理解能力。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五脏六腑”为什么这么重要,需要以血为盟才传世呢?宇宙有序,由顶层向下,控制所有事物按自身规律发展。这个规律,就是双螺旋场规律,古人总结为太极规律。这个规律经过气化过程,体现在人体为气化的脏象系统,其模型就是河图。经典中医是气化医学,是天道在人体上的反应,天道变成人道的过程,就是气化过程,遵循五运六气形式。天有五运,源于五星,五星场的太过与不及,配有十天干;地有六气,源于月亮,月亮一年绕地十二周,配有十二地支。天气下降,生出地上五行以有五脏,地气上升成为三阴三阳以有六经。先有天五地六的理论模型,才有五脏六腑,六经分上下而有十二经络。五运六气又以五音为纲,更有“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六律又有六阳律,六阴律,阳律称“律”,阴律称“吕”,所以千字文中有“律吕调阳”一句。而律吕正好为十二,就是现在用的十二平均律的半音阶,合十二经,十二月,十二地支,也是五音调脉法“琴神”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天五地六”呢?自然数从一到十,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五为阳数之中,六为阴数之中,五、六古称“静数”,特点是其乘方的尾数仍然是其本身,岂非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乎?

ve.


灵枢为什么说“粗守形,上守神”呢?

灵枢为什么说“粗守形,上守神”呢?因为这个世界的本源就是“无”,老子说,“无生有”,所以,凡属于无形的,都高于有形的,有形的世界,是受无形的规律支配的。内经中有形的三焦,一腔之大府,到了难经,成了有名无形的原气之别使,这就是难经伟大之处;相对于西医的形,中医的气为无形,这是中医的伟大之处。君不见,人迎脉口,在针灵中成为无形,解决了千古技术难题,这是自洽体系的伟大之处。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悟道有四重境界,闻道,知道,见道,得道。始于经典,方为闻道;经典取效,进而知道;人天相参,才能见道;由医入道,方为得道。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即闻道的一个捷径;能用针灵、药精,可知“道”不虚了吧?看见双螺旋场,已经看见“道”了吧?什么算悟道呢?借用老子的说法:“悟可悟,非常悟”。



五大行星运行周期:水星 88日 金星 225日

火星 1年325日

木星 12年

土星 29.5年 如此说来,一个甲子,应当是土星转两周的时间,天干地支的各种排列组合都全了,《素问·天元纪大论》:“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中医的四个自信
中医的四个自信:1. 理论自信,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是中医的顶层设计,是中医的终极理论;2. 道路自信:相信按照中医特有的理论设计出的技术,在临床上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不需要依靠西医的诊断和技术而实现的;3. 制度自信:相信中医疗效评判标准,是在“气”的层面建立,用大数据的方法,用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research, RWR)取代随机对照试验(RCT),承认中医“个案有效”的数千年历史事实,中医是否有效,要由中医说了算,而不是由西医说了算;4. 文化自信:相信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优秀的,千年中医的发展,始终与传统文化相伴而行,文化自信,是上面三个自信的核心,中医必须回归经典,这是回复民族自信心的关键一步。中医现代化,不是用西医改造中医,而是从人类最先进的认识重新发现中医。中医亡,亡于思想。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理论都是其核心价值,如果中医改造成以西医理论为核心,那中医必然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一切发展,都必须在中医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否则就不是中医之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经典的,就越是现代的。

中医的“第一性原理
埃隆·马斯克是一个能同时跨越多个领域,并且每个领域都能做出颠覆性产品的企业家,涉及在线支付,无人汽车、超级隧道、太阳能、航天技术、火星移民。Zip2,Paypal,SpaceX,SolarCity,Hyperloop,TESLA等领域。在TED的采访中,他透露自己非常推崇的思维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翻译成中文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第一性原理又称“第一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与之相对的则是“经验参数”,经验参数是通过大量实例得出的规律性的结论。仔细研究下定义,你会发现“第一性原理”和与之相对的“经验参数”,其实是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演绎法与归纳法。现在用“第一性原理”来形容天才。 使用“第一性原理”的音乐家是莫扎特,莫扎特作曲,不需要修改,而且他宣称他的音乐“一个音都不多,一个音都不少”;使用“第一性原理”的科学家是特斯拉,他设计一个装置,不需要画图,而是直接买零件装配,然后零件一个都不多,一个都不少。使用“第一性原理”的画家是拉斐尔,做到一笔都不多,一笔都不少。中医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阴阳五行,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由道而术,不需要经验,直接指导临床实践。经典中医,可以做到一针不多,一针不少,一药不多,一药不少。


与同道讨论经络有没有实体结构
与同道讨论经络有没有实体结构:潘:经络就是气运动的轨迹,不可能有实体形式。同道:您的解释我也能够理解。不过,我有一个问题:牙齿是怎么生长并维护的,血管里没有牙齿生长的全部养分。从功能上看,经络应该对全身各器官提供维护的营养。潘:气的运行,虽然没用解剖结构,却有自身运行模式。经络就是这个模式的化身。人死无气,所以经络就消失了。同道:对。我有一个我自身体验的牙齿的故事,它让我感受到经络在物资层面的存在。几年前,我的一颗右上牙齿,从前面数带槽的第三颗,被骨头崩掉了,内侧一面,留下了牙面和剩下的三侧。夜里,我(那时没有学中医也没有练功,没有记时辰)感到有一股细细的射流从坏牙根流下,味咸。当时意识到这是身体想修复这颗牙,因为牙根在,牙体都在。但是因为内侧没有了,修复是不可能的了。就是说修复的管道存在。现在想想,它可能不是专门修复这颗牙的,而是每一颗牙都有这种管道,这也许就是经络?练功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长时间下视,左下眼眶痛,就注视左下眼眶,疼痛就转移到左上牙床,后来发现,左眼下框这一条线,整个对应左上牙床。所以,经络,被感知的运行的地方可能是一条线,它应该还存在着没有被感知的很多线。这可能就是古人说的络脉。从存在的角度来讲,经络物理上是存在的,其形态是气是液(营养液?),各个器官需要的营养液应该是不同的,气行血行,气应该是推动营养液运行的能量。作为物资形态的经络是存在的。否则如何解释五音对经络的作用。作用是通过结构产生的共振,所以可以作用到某个经络作用到上半部下半部。潘:那可以用风做比喻,风是有物质基础的,就是空气。但是,风有自己的运行模式,这个模式的背后是寒热,而寒热背后,是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我这里所说的风,可以理解为人体之气,经络好似风的痕迹,不可能脱离空气而存在,但是,空气本身,没有什么运动模式,有了模式,才有风。这个模式,古人就叫“道”。风虽然有物质基础,但是没有解剖结构,风的物质基础是空气,经络的物质基础就是气。同道:问题是,阴成形,成什么形。结构决定功能。人跟猴子都在风的场里,为什么人跟猴子不一样?这就是结构决定功能。潘:所有可以摸到的物品,都是气的化身。我倒是认为,功能决定物质,无生有。一般人都会想,因为这东西长这个样子,所以就有这个功能。不如说,功能的需求,要求物质长这个样式。所有物质,都应当服从道的需求,这就叫德。


论五音
音,通常称五音,即宫商角徵羽,排列起来,称为五声音阶。而“镜经”有“十音”篇所载:准甬宮商角徵羽穌,每一音分十分,正少众开判质虞加太上。律,通常称六律,律分阴阳,阳者为律,阴者为吕,故一共十二律,即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故千字文中,有“律吕调阳”之语。音律之间的关系,用现代乐理解释,七声音阶就是1234567,与五声音阶性质相同;十二律,就是键盘上十二个一组的黑白键,用CDEFGAB等表示。七声音阶建立在C上,称之为 C大调,建立在F上,称之为F大调,以此类推。同理,五声音阶可以建立在黄钟上,即黄钟为宫,五声音阶也可以建立在南吕上,即南吕为宫,以此类推。“镜经”说:“律之长短,舍之胜复也。胜者当其位,相司舍之音;复者应其位,相司舍之律。”波长所对应的律,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指标,胜和复。胜对应的是一音十分;而复对应的是黄钟、南吕等十二律。《灵枢·五音五味篇》:“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阳下,左商与右商,同左手阳明上,加宫与大宫同左足少阳上,质判与大宫,同左手太阳下,判角与大角同左足少阳下,大羽与大角,同右足太阳上,大角与大宫同右足少阳上,右征、少征、质征、上征、判征、右角、釱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角宫。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五音十气共55个音的系列

五音十气共55个音的系列,天地之数也,就是一个标准的量度。“音声之枢,权衡之器,气化之使”是递进的三重关系:音声之枢是说其属性,55个音是音声的55个关键位置,构成了一个网络来反映音声;权衡之器说其用法,有了55个音,就有了对比的标准,所有音声都可以用其来定位;气化之使说其之用,定位了音声,也就定位了气交之舍和气行之律。如果将脉视为琴弦,从关到寸,也有“滑音”,那就也可以分为十份,脉法即出。《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什么是“治节”?本科教材上说,“肺通过调控气、血、津液而起到调节全身生理活动的作用。”还是云里雾里的感觉。《扁鹊镜经》说,“脉之音者,经络内外治节之气也。” 音是音高,是单点的振动频率,而气是节点、比例。某个音高就对应着某个节点。所以自然的,脉之音,就对应了经络的某个节点。形象点说,经络就相当于古琴的琴弦,左手按在琴徽上面,就有了音高。之后,需要用右手拨弦,就是息,息可以发出声音,“人之息者,脉动之司”。虽然可以发音,但是还需要有节奏,“人之音者,息动之律”。肺是气循环的动力器官,肺有节奏的一呼一吸,这就是“治节”,就是控制节律。所以,才有下文:“肺司呼吸,气之橐籥也,朝会百脉,治节出焉。”“血之府、气之道者,脉焉。脉之仑,呼吸也。脉之气,血载也。脉之道,气行也。其可度量者,骨度之分,皮部之位也。”这个脉应当是经脉里的血脉,而“其可度量者,骨度之分,皮部之位也” 则是指出血脉中可以用来度量的部位,也就是气口脉。扁鹊总结道:“闻其呼吸音声,乃知其气往来吉凶者,圣道之大业焉。”这应当是扁鹊脉法的技术核心。一句话总结:肺主治节,就是肺通过呼吸,控制气循环的节律的功能。如果有人问,你善于治什么病?我会说,不知道。反过来问,你不能治什么病?我也不知道。因为“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只有不可治之人”。我的真实感觉,治什么病都有思路,就是阴阳五行。人在三界内,都在五行中。人间任何症状,任何疾病,都不离阴阳五行。那就什么病都能治好了呗?那也不一定。好医生的前提,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用正确的技术,还得有好的患者,好的医患配合。预后涉及的因素太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双盲实验,那是真“盲”。

“扁鹊镜经”中“揆度”篇中有云:“音律候舍,揆度之道焉。”揆度就是脉法,与音律相结合,用来做气的测量。音,通常称五音,即宫商角徵羽,排列起来,称为五声音阶。而“镜经”有“十音”篇所载:准甬宮商角徵羽穌,每一音分十分,正少众开判质虞加太上。律,通常称六律,律分阴阳,阳者为律,阴者为吕,故一共十二律,即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故千字文中,有“律吕调阳”之语。音律之间的关系,用现代乐理解释,七声音阶就是1234567,与五声音阶性质相同;十二律,就是键盘上十二个一组的黑白键,用CDEFGAB等表示。七声音阶建立在C上,称之为 C大调,建立在F上,称之为F大调,以此类推。同理,五声音阶可以建立在黄钟上,即黄钟为宫,五声音阶也可以建立在南吕上,即南吕为宫,以此类推。“镜经”说:“律之长短,舍之胜复也。胜者当其位,相司舍之音;复者应其位,相司舍之律。”波长所对应的律,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指标,胜和复。胜对应的是一音十分;而复对应的是黄钟、南吕等十二律。


论自洽体系(一)

“灵枢终始第九”有言:“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平脉,辨气论治,就是替天行道,是中医的最高境界。脉不平而有症状即是病,无症状即是未病。把脉调平,曰“气至”。有病治病,无病则治未病。“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辨气论治是经典中医的精髓,也是与现代中医的根本区别。张仲景采用汤液经中的经方,纳入内经中三阴三阳体系,著成伤寒论,先被称为亚圣。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创造性的工作,不在于创建经方,不在于创立三阴三阳,而在于创建了一个体系。虽然也有说仲景抄袭杂音,但瑕不掩瑜,仲景学术地位不但没有打折扣,反而成了医圣。仲景既然可以成就,吾辈自当可以仿效。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就是这样的尝试。体系中所有基本知识都是现成的,没有任何发明创造,没有哪个是我的。属于我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洽体系。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建立,首先启迪于终极理论的四大经典,感恩许多先辈实践,让我获得相信古人的信心。哲学上,遵循气的一元论的三分法。技术上,脉法直接来自于难经,形成完整的难经自洽体系脉法,针法、药法为于汤液经图的具体应用,如果哪门哪派认为是你家独有之技术,只要你说,我就愿意拱手相让。不为大医,必为心胸最宽之医。中医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没有哪个是我创造,我愿意做一条线,躲在这些明珠的背后,将这些明珠穿成美丽的项链。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建立纯属偶然

因为我从来没有建立什么体系的想法,天命之年回头一看,原来多年的沉积,零零散散,看似无关,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这个体系的建立需要哪些条件呢?1. 基本信息的收集和积累,包括中医经典,中外哲学,边缘学科,天文,物理,数学等;2. 找到这些学科的交汇点作为自洽体系基础,即双螺旋场这个宇宙母系统;3. 借鉴古今同道的临床经验及思考,省去大量重复实践的时间;4. 发达的网络资讯,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5. 语言能力,包括中文,英文,古汉语等;6. 强大的思辨能力与整合能力;7. 再加一点运气与恒心。我的经历,恰好满足了这些条件,学过中医、西医,搞过科研、教学、临床,掌握外语,音乐,都派上了用场,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加拿大的纯中医环境中行医。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自普及以来,理论上尚未遇到挑战,自洽体系为什么这样强大?

一个理论在现有认知尺度下,如果可以自洽、他洽、续洽,那么当前这个理论体系就正确。在没有被证伪,被颠覆之前,它就是最好的理论。

自洽:就是按照现在人类的思维水平,没有发现它内部的逻辑矛盾;

他洽:可以解释现在人类知识总量当中发现的事实;

续洽:就是这个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的新知识,新事实可以放到这个理论体系当中加以解释。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满足自洽、他洽、续洽:内部自洽;与天文学、哲学、数学和其它现代学科他洽;这个体系是开放的,可以不断吸收和容纳新知识,新技术。“自洽”的意思就是“自圆其说”,一个体系自洽了,其正确性是不需要其它学科来证明的。比如数学就是一个自洽体系,其正确性是不需要物理学等学科来证明的一样。经典中医原本就是自洽体系,被后人改不自洽了。我的工作,就是恢复其自洽性。自洽自洽,一统天下,他洽续洽,世界一家。

汤液针法目前普及迅速,是因为它思路清晰,方法简单,是经过最大限度简化的结果。这个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找独处藏奸之处,太过实为浮取太过,不及实为沉取不及。那如果浮取不及或者沉取太过该如何处理呢?汤液针法的升级版已经完成,称之为“阴阳汤液针法”。其理论源于难经,技术来自于脉经,与老汤液针法和终始针法在技术和理念上完美自洽。

自洽体系脉法源于难经,追求以下目标:1. 好学,短时间可以学会,不用几年或者更多时间的摸索学习;2. 客观,不需要猜,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模棱两可;3. 可以直接指导临床,为用药用针提供依据,也可以为疗效提供评判标准。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发现,脉中的逻辑比手感更重要,手感不是一时之功,而逻辑则人人可知,脉诊是可以速成的,关键在于明了脉中逻辑,命名为逻辑脉法以区别于其它脉法。


逻辑脉诊中逻辑一例:“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沈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这背后的逻辑是脉和症之间是互相参考的关系,如果脉症不符,当用五行生克关系判断预后。依此而言,“舍症从脉,舍脉从症”之说,未得经旨。脉症都是客观存在,为什么要舍呢?是因为不懂其中的逻辑。

有人说我讲课不谦虚,其实是误解,我不是张狂之人,我是在替古人霸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不变,道亦不变,一言九鼎,至今未改。你看到谦虚了么?耶稣告诫他的信徒,上帝喜欢谦卑之人,但他自己却说,“我就是道”。你看到耶稣谦虚了么?科学很谦虚,可以证伪,可以改,至今改个没完,因为它充满了错误,不得不谦虚。

我一般很少发自己病例,昨天偶尔发了一个,引起大家的讨论。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解决人迎脉口的技术问题。“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这个人迎脉口的技术问题曾经困扰我很久,请教过专家,回答是“多摸”,后来再问,就是“仔细再摸”。我曾经说过,颈动脉和挠动脉没有可比性,即使硬性对比,也不可能客观比出一、二、三盛。此言一出,又受到专家训斥,直到如今,未能得到专家真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技术,而且要求也不同。我的要求,必须客观,易学。最慢一天可以上手,而且,摸脉的人之间可以达到共识,不能一人摸一样。人迎脉口如何定位,各有方法,不管什么方法,最终要实现灵枢的思想,也就是辨阴阳之多少。具体技术环节已经争论很久了,如同三焦是否有形的争论,必须再升华一个层次才可以解决。目前人迎脉口的方案不少,但没有一个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对于其它方案,首先我自己就掌握不了,所以,另辟蹊径,扩大概念,虚化部位,凡是阳脉皆为人迎,凡是阴脉皆为脉口。称终始脉法,思想源于灵枢第九,称为“逻辑脉法”,不再纠结人迎、脉口在什么地方这样的问题。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道术并行,所谓道无术不走,术无道不久。以调脉为主线,脉调气治,一脉相承。术为“针灸药琴”,道为“灵魂精神”,而有针灵属金、艾魂属火、药精属木、琴神属水,脉居中属土,是土灌四方,五项技术构成完美河图布局,成为“辨气论治”的技术体系。

灵枢五音疗法与目前流行的音乐疗法相似而有不同,音乐疗法需要旋律,急则阳,缓则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五行则用音色来表达,另五情用音乐来调,古典现代,浪漫忧伤,错综复杂。五音疗法,以调脉为目的,律吕调阴阳,以音带针,经络定位,不需要固定旋律。乐曲名可分为“左寸不及曲”、“右尺太过曲”......

灵枢五音疗法称“琴神”,以律动调脉,似水波动,故在自洽体系的技术中五行属水。古时“声”“音”有别,声是用耳朵听的,音是引起气震荡的频率,所以,琴神称“五音疗法”,而不是“五声疗法”。灵枢记载此法久矣,然史上未见会此五音调脉绝技者。

“肺朝百脉”出自《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后来《难经》以此为理论依据,发展为的“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肺是气循环的动力器官,“脉”即经络,为气循环的通道,气按照双螺旋方式运行于周身,其状态直接反应在肺经之寸口,治疗当“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有针灸师提问,调脉果真可以治病么?提这样的问题者,不乏高学历,执业时间长的人。针灸调脉思想来自于灵枢,是灵枢的精髓。接受这个思想与否,本质是信不信古人,信不信经典,要不要坚持以“气”为核心的问题。灵枢是针灸的圣经,针灸师怀疑灵枢,和基督徒怀疑圣经没什么区别。如果怀疑、质疑圣经,还当的什么基督徒啊?曾经参加过脉诊学会的工作坊,见识到许多高手,也了解了他们的基本思路。但是技术上我没办法掌握。后来就追本寻源,潜心研读难经。发现难经框架大,简明,技术简单,不需要研究二十八脉,可直接用于临床,现在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脉法,最终全面回归难经。


学过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学员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个体系最精华的部分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例如“终极理论”、“由道而术”、“经典自洽”、“辨气论治”、“逻辑脉法”、“大数据中医”等等。而技术部分,正如美国加州的门爱德医师所言:“针法,只不过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小学生练习题。”同在加州的陆飚医师在体会针灵以后也说:“如果大家都能重复潘老师的方法和效果,那将会是对针灸理论一次革命性的发展,历史意义深远,远超一切有效治疗某些疾病的术的层面的任何理论”。体系建立,思想形成,我的任务也算完成,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思想定会借助针灵、药精的翅膀,翱游四方。

在美国加州的杨长青同学同桌闻听微信讲座后大作: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源于上天,终极之理。

古有天文,总为背景,易经命理,象数彰显,

调气为先,治疗之机,诊脉终始,气机了然。

医疗大法,汉唐居巅,自然之序,理论终极。

宇宙之初,混沌一团,爆成气,始成螺旋,

先圣感悟,河图洛书,洛书阴阳,河图五行。

天左地右,宇宙旋空,歃血立誓,万世之功,

科学证伪,枉费其功,顺应自然,真气一生。

仰观天象,北斗居中,七星璀璨,奉为帝星,

帝车旋转,帝星永恒,周而复始,年代流经。

阴阳应象,五行应星,东西南北,中者中庸,

五行方位,阴阳时空,不及太过,病厄乃生。

世人噩噩,难解真经,古之明理,置若罔闻,

大道至简,数语成文,点破天机,遂得龟镜,

再闻大道,诚惶诚恐,英雄无泪,难遇知音,

略识一二,感恩在心,古有扁鹊,今有潘兄。


几句话说完经典中医自洽体系: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可以言说的,那可言说之道,是什么呢?就是那立体的、动态的太极-双螺旋。

双螺旋天左旋,地右动,是为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气节律源于五星,地气节律源于月亮;

天五地六,五为阳数的中数,六为阴数的中数,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气下降化为地上五行,地上六气上升化为三阴三阳,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形成五运六气;

五以河图为纲而有天干,六以洛书为纲而有地支,用来计算气交的天地之气的组合,而有六十甲子的四季物候节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间之法成,天地之气的规律,气化成人体的规律,故有五脏六腑;

天道规律演变成人道规律的过程称之为气化,研究气化的学科,称之为运气学。

天道易经,运气学,经典中医就形成天地人为背景的系统医学,这就是经典中医的理论框架。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由道而术,根据双螺旋之道,设计出针灵、艾魂、药精,琴神之调气之术,自洽在这个双螺旋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以天地人为架构的系统医学。

有学者需要调脉治疗腰痛的病例,我随机信手拈来20个。刚刚拿出来,已经对针灵有相当了解的医师,仍然感到震撼:原来腰痛是可以这样治的?

连腰上什么问题都没搞清楚,怎么就这样治好了呢?其实不奇怪,发明CT的人,需要了解解剖学么?落实在医学上,很多人就是转不过来这个弯。

所有人都承认,讲中医就必须讲气,但是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现代中医就说一套做一套,口中说的是气,实际做的和气什么关系都没有。

这怪不得个人,是中医教育出了问题。当初我们都是被这样教育出来的。现在有了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气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而且学会调脉绝技时间不长。如果有缘接触到经典中医自洽体系,还选择说一套做一套的去搞中医,那只能怪无缘得见中医之真谛了。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脉法有三个层次,汤液脉法,终始脉法,五脏脉法,脉诊要素每次增加一对,既大小(沉浮)、缓急、滑涩。

脉法与针药结合,就形成三个技术体系,每个体系包括脉法、针法、药法,形成汤液体系、终始体系、五脏体系。这就是教学中分初级、中级、高级的依据。有学者需要调脉治疗腰痛的病例,我随机信手拈来20个。刚刚拿出来,已经对针灵有相当了解的医师,仍然感到震撼:原来腰痛是可以这样治的?

连腰上什么问题都没搞清楚,怎么就这样治好了呢?其实不奇怪,发明CT的人,需要了解解剖学么?落实在医学上,很多人就是转不过来这个弯。

所有人都承认,讲中医就必须讲气,但是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现代中医就说一套做一套,口中说的是气,实际做的和气什么关系都没有。

这怪不得个人,是中医教育出了问题。当初我们都是被这样教育出来的。现在有了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气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而且学会调脉绝技时间不长。如果有缘接触到经典中医自洽体系,还选择说一套做一套的去搞中医,那只能怪自己无缘得见中医之真谛了。


经言:“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赤道边上南北半球的水流旋转方向试验的视频,网上有多个,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有人觉得结果不可信,认为是两个盆的设计不同有关。于是我又找到一个视频,试验的人手中用的是一个盆,结果仍然一样。水流旋转方向的问题,其实是系统性的,要从天地人整个大系统来考虑。北半球,天空逆时针旋转,靠近地面的高压气流、洋流,都是顺时针旋转,符合“天左旋,地右动”的双螺旋模式;而南半球,天空顺时针方向旋转,高压气流、洋流,都是逆时针旋转,与北半球完全相反。中国古人规定,北部天空为上,大地为下,得出“天左旋,地右动”的结论。这是系统性结论,局部细节的不同,并不影响这个结论。所以,不管水流试验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这个结论。“天之气既人之气”,人体气的运转方式,是与自然界的方式相同。人分阴阳,男女相对,正好为一个浑沌地球。男为阳,女为阴;男为天,女为地;男为北,女为南;男女与天地系统规律相同,都是“天左旋,地右动”的双螺旋模式。人体气的旋转方向,男女相反,这就是“男左女右”的实质。

“天左旋、地右动”,科学可以解释,但科学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个世界一定是这样的模式。解释为什么,要从系统性来分析,找出背后的支配规律,那就是“道”。有论文从解剖学角度解释人溺水的现象,男背朝天,女腹朝天,认为是脂肪分布的原因。但为什么男女脂肪的分布一定是这样的,没办法解释。从系统性上看,《类经》说“男背为阳,女腹为阳”,这才是其真正的原因。《周易參同契》曰:“男生而伏,女偃其躯, 秉乎胞胎,受炁 之初, 非徒生时,著而见之, 及其死也,亦复效之,此非 父母教令使然。 本在交媾,定置始先。” 说的就是,男孩出生时就是背朝天,女孩出生时就是腹朝天,而且生死皆然。再看《类经》:“《圣济经》曰:天之德,地之气,阴阳之至和,流薄于一体,因气而左动则属阳,阳资之则成男;因气而右动则属阴,阴资之则成女。是以胎有男女,则成有迟速,体有阴阳,则怀有向背,故男动在三月,阳性早也;女动在五月,阴性迟也。女胎肖母而怀,故母子腹软;男胎面母而怀,故母之腹硬。此皆得理之谈,所当察也。”男胎儿面对母亲,女胎儿面对母亲腹前。这都是出于阴阳的系统性原因,然而,从科学解释就是高大上,从阴阳解释就是糟粕,文化不自信的典型表现。


我曾经总结过,学习《伤寒论》,有三个层次:方证对应,辨证论治,辨气论治。刘渡舟说:“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医坛学子,无不一口同音,攻读其辨证论治而已矣。对此,余大声疾呼,是则是矣,论其义则隘矣,犹未尽仲景之传也。我认为证之微妙之处,则在于“机”。何谓机?事物初露苗头的先兆,也叫机先,《辨奸论》则叫“见微知著”。中医学亦不能例外。所以,《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精粗之别,不得混为一谈。”由此可以看出,刘老把学习《伤寒论》分为两个层次,即辨证论治和辨机论治,另外还有一个刘老没提,就是方证对应。如胡希恕所言:“六经之名本可废”。所谓方证对应,就是不用费心去搞什么六经辨证,只要有症状,对号入座地开经方就行。可见,刘老把“辨证论治”提高了一个层次,胡老把“辨证论治”降低了一个层次。“辨机”,辨的什么机?就是气机。所以,我称之为“辨气论治”。如何辨气?“观其脉证,随证治之”。《伤寒论》的精髓,就是言不离脉证:太阳病脉症并治,少阳病脉症并治,阳明病脉证并治……。有了脉证并治,才能做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是一个主症,加脉诊,就可以精准使用经方。如果没有脉诊,单凭主症,怎么能做到辨证论治呢?那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对症治疗,走的自然是方证对应的路子了。宋版《伤寒论》,开篇是“辨脉法”,然后是“平脉法”,然后是“伤寒例”。前两篇是辨人体之气机,后一篇是辨天地之气机。张仲景为医圣,理论创新,是参照内经运气篇,创造了六经辨证体系;技术创新,就是把脉法系统性地纳入经方的六经辨证,言不离脉证。而当今本科教材,开篇的三篇全部删除。目前方证对应大行其道,《伤寒论》的层次,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用脉指导用药,其技术称之为“药精”,就是中药的辨气论治。《辅行诀》中有设计出来的完整的大小补泻方系列,可以用来调脉。用脉来指导大小补泻方的临床应用,就是“药精”。其实,就是参照张仲景的思路,将《辅行诀》的辨证论治,提高到辨气论治层次。只讲大小补泻方,不讲脉的,就是辨证论治层次的《辅行诀》。从这个意义上讲,“药精”的现实意义,就是弥补了现在缺失的《伤寒论》的辨气论治,又简化了“观其脉证”的技术环节。


《伤寒论》言不离脉证,《伤寒论》之前,多言证,少言脉,张仲景首次系统性把脉法引入经方,脉证是《伤寒论》最精华的部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难经》中有完整的四诊体系,逻辑清楚,方法简单,客观标准,可以定独处藏奸,一脉为十变。古代圣人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实现“脉”与“症”无缝对接,针药与脉证无缝对接,可以诊断何脏为病,传自何脏,受于何邪。最关键的,可以与大小补泻方无缝对接,形成《辅行诀》脉证并治体系,也使得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药精”技术更上一层楼。根据脉而“知犯何逆”,根据症选择大小补泻方而“随证治之”。由此而产生的针法,可以命名为“十变针法”。上周末在经典中医学堂,首次给学员们讲授了基于《难经》和《辅行诀》而建立的脉证并治诊疗技术。最近看到一位学者发的视频,认为辅行诀是汤液经法的正传,伤寒论把汤液经系统搞乱了。我认为不是伤寒论把汤液经搞乱,而是伤寒论本身逻辑就不够简明清楚。张仲景也没打算让他人搞清楚,“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让后学自己揣测,结果各说一套,纷纭扰乱,不能自洽。也有人索性摒弃伤寒论全部理论,只搞“方证对应”。从辅行诀来看,汤液经没有完整的脉诊体系,伤寒论有脉诊体系,第一次有了完整的“脉证并治”体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深挖伤寒论的“脉证并治”,脉诊提高到比“证”还重要的的位置,追求“平脉辩证”,单凭脉象就可以给出经方。笔者认为,单凭脉象给出经方是有可能的,药精就是这种尝试。与症状相结合,形成简明扼要的脉证体系,也是可以的。药精体系采用难经症状系统,已经设计出针药并行的脉证并治技术体系。逻辑清楚,技术简明。在汤液经法框架下,实现了张仲景的设想。

测试人工智能,题目: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文章。“中医是有道而术的医学,道为体,术为用;道是虚,术是实;道是极度的抽象;术是非常的具体。体指导用,虚指导实,抽象指导具体。由道而术,就是先知后行,就是顶层设计。”

请欣赏潘教授二胡室内乐

联系我们

Email: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www.youtube.com/@HarmoniouslivingTCM

Face book:

Instagram:

Twitter: